近期,税务部门接到一些纳税人反映,有不法分子通过冒充税务干部或自称合作机构,诱骗纳税人在仿冒的“官方平台”办理“涉税业务”,造成财产损失。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这种诈骗行为,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,纳税人要提高防范意识,警惕互联网涉税诈骗,税务部门将持续加大治理涉税诈骗和公开曝光力度。
互联网涉税诈骗行为具体有哪些?纳税人应如何识别和防范?记者日前在多地采访发现,近期不法分子的涉税诈骗手段不断“翻新”,且行骗手段更隐蔽。
金沙娱乐城app
丹东市税务局有关部门日前接到多名纳税人的反映,称收到主题为“您被选为丹东市税务局税务抽查对象”的电子邮件,紧急向税务局核实。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邮件内含纳税人识别号和负责人姓名,要求提供资料或点击链接操作,部分纳税人点开链接后,电脑杀毒软件立即弹出了木马病毒警告。
“这是典型的税务文书诈骗,愈发‘像模像样’的虚假税务文书,对纳税人的迷惑程度很高。”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“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看似官方的邮件,谎称纳税人被选中进行税务抽查,诱导其点击邮件中的钓鱼链接或要求提供敏感信息,甚至转账汇款,以达到诈骗钱财或窃取隐私信息的目的。”
记者了解到,江西省赣州市某竹业有限公司财务人员前不久也收到了《税务稽查通知书》的诈骗邮件。该邮件以“预留电话多次未接通”为借口,称企业被列为抽查对象,诱导其点击可疑资料下载链接,还提示若杀毒软件拦截需允许运行,企图植入恶意程序或骗取企业信息、财产。据统计,近期赣州市有近30家企业收到过类似诈骗信息。
除了仿冒官方平台和税务文书行骗,不法分子还针对特定对象“点对点”开展诈骗活动。
安徽省某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近期在筹备上市有关工作时,公司财务人员收到一封主题为“拟上市企业税务稽查提醒”的邮件,发件人伪装成“税务稽查科”,附件标注“自查清单及整改指引”。“由于担心影响企业上市进程,就匆忙下载接收,电脑立即被病毒感染,自动向合作方、监管机构邮箱群发不实信息,给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。”该公司财务人员说。
记者采访发现,一些不法分子冒充税务干部以提供“帮办纳税申报”“税收优惠代办”“政策辅导”等为名接触纳税人,谎称纳税人存在涉税风险,进而引诱纳税人上当受骗。
“前几天,我接到一个自称是税务干部的人打来的电话,说我的店铺三年内未进行过纳税申报,需要登录某个微信公众号补缴相关费用,不然后果自负。”黑龙江七台河市桃山区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当时没有多想,直接用微信搜索了某公众号,看到该公众号简介中提到‘2025年1月1日开始由核定征收改为查账征收,未开通税务登记的尽快开通处理’,便更加相信了,按照提示支付了496元。”事后察觉异常的他,立即到桃山区税务局求证,才知道是落入了不法分子的诈骗陷阱。
“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纳税人企业名称、生产经营地址、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后,以到付邮件的方式向企业寄送‘税收政策优惠资料’。”广西某会计有限公司财务人员说,“支付79元的快递到付费用并拆开后,发现包裹内仅有几张劣质的宣传资料和空白表格,而包裹上的寄件地址和联系方式无法查询到相关信息,只能自己承担损失。”
“不少纳税人因诈骗遭受财产损失,不仅损害了税务部门的形象,也影响了依法纳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”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刘金科认为,这些行为反映了犯罪分子利用纳税人信息不对称实施欺诈的新动向,必须高度重视。
针对近期高发的涉税诈骗现象,税务部门提醒广大纳税人,在日常纳税服务与涉税业务办理中,税务部门不会通过微信小程序、电话、短信等方式索要银行卡密码、支付密码、账户余额及与银行卡收付款项相关的短信验证码。广大纳税人务必保持警惕,收到涉及“税务抽查”“异常”“退税”“账户锁定”“清缴税款”等内容的电话、短信、邮件,切勿轻信,可拨打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或主管税务机关固定电话进行核实;不要点击非官方渠道发送的链接,不在不明网站或App填写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,如已泄露银行信息或进行了转账,应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或挂失卡片。
“纳税人的风险防范意识是构筑诚信纳税生态的关键屏障。”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、北京大学教授刘剑文建议,广大纳税人既要主动学习税收政策和税法知识,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,又要通过税务部门官方网站、服务热线、电子税务局等正规渠道进行业务办理和涉税咨询,警惕“代办退税”“付费优惠”等骗术,一旦受骗或遇可疑情况,立即保存邮件、短信等证据,及时拨打110报警,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反映。
严密防范、严厉打击涉税诈骗行为,既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,也是打造法治公平税收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。金沙娱乐城app
相关负责人表示,税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纳税人信息源头管控,推进与相关部门联合建立打击涉税诈骗协作机制,持续加大治理涉税诈骗和公开曝光力度,让涉税诈骗行为无处遁形,努力为纳税人合规经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。